English Version

面對人工智能威脅逼近,行事更要審慎明智

在我的年代,去圖書館找書看是獲取知識的必經之途。隨著人工智能迅速侵蝕人類的認知能力,我們或許需要重建閱讀文化。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關心人工智能 (AI) 對人學習的影響。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就使用AI協助寫作,對人類腦筋帶來的影響進行了一項研究,也許麻省理工的這份報告(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解答這個至為重要的問題。

為了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影響人的寫作能力,麻省理工的研究員把54名研究對象分成三組:一組准許使用ChatGPT,另一組用Google Search,最後一組則只靠自己的知識。他們會先進行三節寫作;期間,研究員會利用腦電圖(EEG)來監測他們的腦部活動。之後,其中十八名參加者會獲邀參與第四節,亦是最後一節寫作。然而,原來使用ChatGPT的一組卻不可再使用人工智能,而一直只靠自己動腦筋寫作的一組則可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寫作。

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依賴人工智能會減低人的腦部活動。使用ChatGPT的一組,因為習慣寫作時使用人工智能,所以難以在最後一節獨立寫作;相反,一直只靠自己動腦筋的一組卻在人工智能輔助下,表現良好。在最後一節,腦電圖顯示使用ChatGPT一組的成員,腦部活動一直維持在低水平,而一向自己動腦筋的一組,腦部活動卻顯得活躍。

 

寫作的每一步都能訓練我們的理性思維。而每次假手於人工智能,我們的推理能力就有可能倒退。

 

這份麻省理工報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自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後,人們便一直熱衷於發掘其潛能,以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善用這門技術。然而,研究顯示,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作寫作,學生只需有限度付出,便可迅速完成一份初稿,此舉卻剝奪了學生訓練批判思考及獨立寫作的機會。寫作本身是一個知性過程,需要我們重索相關的訊息,釐清議題,清楚表達論據,繼而利用恰當的修辭及技巧,突出論點,加強說服力,甚至援引自己的親身經歷,吸引讀者。以上每一步都能訓練我們的理性思維。而每次假手於人工智能,我們的推理能力就有可能倒退。

 

認知惰性

即使知道有這些負面影響,但學生仍難以抗拒人工智能的誘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著名中國研究學者白睿文教授(Michael Berry)指出學生越來越少閱讀和寫作,取而代之,僅遞交由人工智能所寫的文章;這些文章往往是陳腔濫調,缺乏新意,甚至不盡不實。人工智能工具或許能短暫地提升人的表現,但若把個人的認知責任轉嫁至人工智能身上,那便等同於放棄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機會。過份依賴人工智能和使用成癮會令用家出現認知惰性(metacognitive laziness);這是高等教育界面對的嚴峻挑戰。

人工智慧是不是一位魔術師,揮動魔杖就能將知識傳授給我們?還是只是一種幻覺,卻暗地裡腐蝕我們的注意力,摧毀我們理解、學習和辯論的能力?

如何避免人工智能侵蝕人類的腦筋?在學習過程中,又如何能在善用技術的輔助與運用個人認知能力之間取得平衡?這都並非三言兩語可回答的問題。我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協助學生重新發掘學習的樂趣。綜觀許多關於有效學習的理論,其重點不外乎讓學生體會到獲取新知識和概念所帶來的滿足感和趣味。教育工作者應透過連繫學習與生活,開創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給與學生鼓勵,以及肯定學生任何微小的成就或努力等方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縱使面臨如此嚴峻的考驗,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的各同事,卻從不放棄教授學生的職責。相反,他們繼續革新,想出更好的方法來刺激學習。我要在此特別恭賀數學及資訊科技學系的白書瑞博士以及科學與環境學系的張予菱博士;她倆同時榮獲2024/25年度教職員傑出表現校長獎。白博士開發的「DIGA」教學模型及張博士的「SPARK」學習框架,能促進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與許多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的學者一樣,她們一直春風化雨,致力培育下一代,提醒我們良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熱誠、知識、遠見

除了教學熱誠,我們亦要有知識及遠見。作為學術界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努力研究,把握學術界的最新思潮和發展。多年來,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副主任陳潔華博士一直致力於性別、家庭及移民研究。在今期院刊,她會剖析具性別觸覺的角度,如何讓我們更加了解兩性互動,她亦就達致真正性別平等的必要步驟提出她的看法。

兩名科學與環境學系的科學家黃銘洪教授及陳文豪博士,最近亦分別獲所屬學科領域確認其傑出成就及貢獻。黃教授在生態及環境科學上的前瞻性工作贏得俄羅斯科學院的嘉許;陳博士多年來一直努力不懈地研究暗物質和黑洞,他的成果得到天文學界的高度表揚。不論在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本院這幾位學者都是學術界的卓越典範。

科學與環境學系系主任何詠基教授是一名傑出的化學及環境研究學者。在今期的專題報導中,他談及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背後的理念,並勾畫出大學在這方面工作的長遠發展藍圖。此外,他亦會分享對可持續及公平社會的遠景。

除了降低學習能力,人工智能亦會影響人際關係。有個別人士沉迷與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傾訴,覺得與人工智能的互動比與真人交流更為滿足。這個情況令人極度關注。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王靈宇博士提醒我們,人類有豐富的文化財產,那是通往喜樂與幸福的更佳途徑。作為專門研究人類幸福感的學者,她透露了音樂改造她的經過—培育她聆聽、自省及追求深度意義的能力。她的文章闡述了音樂如何安撫人的心靈,助人連繫自己內在的力量,讓人能夠表達自己。

最近幾個月,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透過舉辦不同研討會,持續促進意見交流。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及AspirE在三月携手主辦了一個關於跨國移民的國際會議。四月,我們為學院研究生,舉辦了每年兩次的研討會。此外,學院的四個學系籌備了多個工作坊及演講,邀請了多名本地及國際專家,分享他們在理財、健康教育、STEM教育、AI與教育科技上的真知灼見。今期院刊會一一介紹這些活動。

 

威脅人類的存亡

為了應付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找到保存人類知性能力的方法。批判性閱讀和寫作、解決問題、深度討論,參與其他主動學習的活動,都是保持思維敏銳,讓腦袋能面對壓力和挑戰的有效方法。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傑佛瑞辛頓教授 (Geoffrey Hinton),以其類神經網絡研究奠定機械學習基礎而聞名。他警告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慧,並脫離人類的控制。這名人工智能教父預測,在未來三十年內,人工智能有一至兩成機會令人類滅亡。他提出人工智能的急速發展會帶來兩項風險:一是被人類濫用的危機,二是人工智能進化至超越人類的控制,不再需要人類。

要緩解第一項危機,需要各國政府通過漫長而複雜的討論來建立妥善的國際規範和監管框架。第二項風險正引發熱烈討論,對人工智能會成為人類主人的可能性,不同專家有著很不同的評估。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們越能保存個人和集體的知性能力,我們的未來便越有希望。

去年,牛津英文字典創造了腦腐 (Brain rot) 一詞,形容由於不停滾動和瘋狂追看瑣碎又重覆的網上資訊及影片而過度虛耗腦袋,導致腦霧及注意力衰退的狀況。這是一個給教育工作者響起的警號。隨著越來越多電子設備配備人工智能工具,這個現象只會進一步惡化。要抗衡這趨勢,還需一眾智者賢士集思廣益,共商應對的方案,促使人類保持清醒,繼續成為科技的主人而非奴隸。

 

我沒有能預測人類命運的水晶球,但我覺得我們正處於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面對這危機,我仍相信獲取知識及訓練思考的傳統智慧,那就是多讀書,消化書本的內容,不恥下問,以及積極參與有意義的討論。這些都是久經驗證,行之有效的方法,讓我能夠開放思維,訓練思考,保持學習的原動力。我亦重視人類的基本素質,憐憫、仁愛、慷慨和寬恕等是人和機器的區別。這些人之所為人的本質,唯有透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才可得以累積和增長。

 

有人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誕生,預示我們進入生產力大幅颷升,工作由配備人工智能的自動化工具代勞的社會,他們說這是一個人有充裕時間去享受生活的烏托邦世界。站在另一方的人反駁,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就好比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盒子,會對人類文明帶來災難性後果。我沒有能預測人類命運的水晶球,但我覺得我們正處於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在這巨變來臨之際,我心中反覆想起了以弗所書5:15-17:「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無知的人,要像智慧的人。要把握時機,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李偉強教授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2025年7月16日

李偉強教授與譚兆文合作撰寫此文

(中文翻譯:李婉霞)